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财务专家:只要油价高于每桶30美元,合并后的中海油将有不错的现金流
本报记者 洪其华 许金晶 特约记者 陈之罡 发自上海 北京 华盛顿
中海油昨日宣布,已向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提交通知书,要求对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公司提议展开审查。
正在美国与优尼科进行谈判的中海油谈判小组牵头人、中海油首席财务官杨华在声明中表示,中海油已经向优尼科表明全现金收购方案的确定性,在法规审批方面也有保障。一旦有机会获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审查,中海油有信心对该委员会关注的问题进行解答,以通过埃克森-佛罗里奥条款的审查。“我们会全力配合并期望这一正式审查能立即展开。”
杨华表示,通知书将使中海油有机会以公开透明的方式遵照美国法律法规要求行事,并就这一提议展开充分讨论。中海油方面相信,一旦中海油的商业意图及交易条款为各方所了解,最初的许多不实印象将会被纠正,所有的疑虑都会得到完美解决。收购再遭国会阻击
中海油的声明是对此前美国众议院通过两项不利于中海油竞购议案的直接回应。
当天午夜时分,众议院经过连夜激辩,通过新财政年度的拨款法案。来自密歇根州的民主党众议员基尔派翠克(Car-olynKilpatrick)就该法案提出的附加修正条款,也以333票比92票获得通过。修正案针对中海油收购只有短短一句话:财政部依照该法案获得的拨款不得用于推荐批准优尼科出售给中海油。
这个修正案看似简短,却足以将中海油逼到墙角。由于财政部对中海油收购案进行审查,必定要动用公帑,而只要动用公帑,即使结论是同意收购也不能上报给总统。因此,财政部实际上永远都无法作出有利于中海油的审查决定。
提出该修正案的基尔派翠克来自以制造业为主的底特律。她的发言人对记者表示,底特律有很多制造业的工作岗位都流失到了中国,而中海油收购案将导致更多美国人失业。此外,再加上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因此提出了这一修正案。
不过,负责中海油在美公关工作的博伟(Brunswick)公司则表示,他们对这一修正案并不特别担忧。博伟纽约总部的工作人员娄恩尼(JenifferLowney)对记者说,这一修正案还需要获得参议院批准才能生效,而且法案的生效日期是
基尔派翠克的发言人对此则说:“谁知道收购案在
此外,同一天,众议院还以398票对15票通过一项针对中海油的决议案。决议案称,如果中海油达成收购协议,布什总统应该立即启动对收购案的全面审查。不过,这一决定仅为不具法定约束力的决议案。
巧合的是,美国能源部在当天下午稍早宣布,在北京设立办公室,加强同中国在能源和核安全方面合作。能源部的声明提到,在包括能源安全和核安全在内的广泛议题上,“美中之间有建设性关系。”
在当天,能源部还同中国举行了第一次能源政策对话。中国方面率团前来的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张国宝对记者说,中美两国在能源方面的合作实际上已经有很多年,美中分别是世界上第一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有必要加强合作。他对中海油一案未多作评论,只强调此案纯属企业行为。业务整合是最大风险
中海油要想在“市场解决一切”的美国并购成功,除了取决于美国方面的态度,国际油价的波动、自身现金流的稳定以及合并后的业务整合,都是对中海油智慧的考验。
“如果今后几年国际油价能维持在每桶30美元之上,那么中海油的财务情况看不出有什么大问题,其斥资185亿美元并购优尼科的计划也不是在赌博。”一家跨国银行研究亚洲油气的分析师告诉记者。
事实上,在石油业内,每一家公司在收购的时候,心中都有一把尺,就是对油价的长期看法,行业内称为正常油价,指的是在没有遇上突发事件时,油价中长期应处的水平。当进行收购时,这把尺就用来设定自己公司的底线。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童莉霞告诉记者:“油价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将维持高位,原因是上世纪80年代的低油价让很多产油国没有信心扩大产能,而当油价高企时,就算它们愿意扩大产能也需要时间。”
安邦咨询分析师贺军也表示:“油价还将长期处于高位,这对中海油来说是个有利因素。”
毕马威华振财务咨询合伙人陶匡淳告诉记者:“对于中海油来讲,近160亿美元的举债可以说是最大的财务风险。合并后,中海油能否拥有充足的现金流将是至关重要的。”
“从合并后中海油的财务情况来看,每桶30美元的油价,是一个很重要的平衡点。”上述分析师告诉记者,超过30美元,合并后的中海油将拥有不错的现金流。
该银行对中海油和优尼科财务研究结果表明:“按照2006年国际油价平均每桶35美元来计算,合并后的中海油明年将拥有8亿美元的自由现金流,这个结果显示,中海油将有足够的现金用于支付因举债而增加的利息成本。”
“显然,这是一笔算得清楚明白的商业交易,那些称中海油报价过高、并认为背后有中国政府支持、中海油对财务风险毫不在乎的说法显然是一种猜测。”这位分析师说。
但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和穆迪日前都表示将中海油列入观察名单,这反映了它们对于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谨慎考虑。
陶匡淳说:“国际评级机构的态度很重要,如果下调对中海油的评级,无论是贷款还是让投资者买它的债券,它都将付出更多的利息,从而增加财务成本。”
上海财经大学的
“中国国有银行给予中海油的贷款可能会相对稳定,但是两家海外机构高盛和摩根提供的30亿美元过桥贷款是短期的,一旦收购完成,将转为商业贷款,如果评级机构对中海油的评级降低,银行将增加中海油的贷款利息,这将增加中海油的财务成本。”干春晖说。
相对于油价与资金风险,“合并后在业务上的整合对中海油的考验更迫切。”陶匡淳说,“收购有两个风险:一是债务风险,另一个是业务风险,好的业务整合可以帮助减少其债务风险。”陶匡淳提醒说,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收购海外大型企业并将其管理得非常理想的例子毕竟不多。“尽管有专业的中介机构帮助中国企业参与整个收购过程,但关键问题是并购之后如何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