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预算确立稳健财政政策加大公共领域支出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批准2005年中央预算
本报记者陈黛发自北京
据新华社14日报道,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查了国务院提出的《关于200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及200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及200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会议同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审查结果报告,决定批准《关于200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及200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下称《报告》),批准2005年中央预算。
《报告》对200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作了总结,并对200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作了安排。
《报告》称,2004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26355.88亿元,全国财政支出28360.79亿元,收支相抵,支出大于收入2004.91亿元。中央财政实际比预算超收2537.71亿元。
2005年我国将实施稳健财政政策。2005年全国财政预算收入29255.03亿元,支出32255.03亿元,拟安排中央财政赤字3000亿元,比上年预算减少198.3亿元;拟安排长期建设国债800亿元,比上年减少300亿元。
前财政部部长、现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长刘仲藜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报告》最大亮点是中央财政支出安排加大向公共领域的转移,并通过法定程序确立了稳健的财政政策。
事实上,“财政政策在去年下半年已经在悄悄转型。”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全厚介绍说,主要体现在国债的缓拨和财政超收部分没有直接用于建设领域,并且在下半年面临煤电油运紧张的时候,也没有扩大相关行业的投资。
对于今年仍然安排的800亿元国债计划,赵全厚解释说,尽管宏观层面上要对经济过热做到基本控制,但还有一些正在进行的项目仍然需要国债支持。
《报告》表示,2005年财政预算支出的重点将是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缓解部分县乡财政困难,除了大幅度减免农业税,还将新增转移支付资金140亿元。
赵全厚认为,《报告》中对农业的支持部分释放了一个更加强烈的信号,就是对农业的支持将加快步伐并加大力度,这不仅仅体现在农业税的减免方面,还包括农村的基础建设、公共建设、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的改善等等。
另外,中央财政将加大对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投入,如教育、科技、卫生等方面,共支出1297.09亿元,比上年增加178.76亿元;支持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对再就业支出安排109亿元,比上年预算增加26亿元;并继续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除税收返还和体制性补助4499.21亿元外,安排对地方转移支付6724.87亿元。
曾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的
今年《报告》对财政超收部分的支出和分配提出了依法理财的原则,赵全厚认为这是今年《报告》的亮点之一。“这表明了政府开始重视对超收部分的理性运用。”
据赵全厚介绍,2004年对超收部分的使用已经有了变化,如解决了拖欠的出口退税,增加了对农业投入等,并更多地用于解决生存矛盾方面的问题。
他预测,2005年对财政超收部分的使用将遵循2004年的思路,既保持中央财力的集中性,也符合“依法理财”的原则。
按照《报告》,2005年的地方财政总支出和地方本级支出预算分别为24410.62亿元和23817.03亿元,分别比2004年执行数增长15.9%和16.4%,属增长较高部分。赵全厚对这一内容的解释是,中央财政将更大力度支持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
从1994年实行分税制后,省级财政收入有了一定积累,而县乡级财政普遍出现困难。今年财政部在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以外,还拿出150亿元推出“三奖一补”政策,用“地方转移支付越多,奖励越多”的政策来解决基层的财政困难。
赵全厚说,这个办法在去年进行选择性试点后,收效显著,今年可能推行到更多地区。“尽管是个临时性政策,却给了县乡级政府一个驱动机制,有助于加快财政制度改革步伐。”
第一财经日报/陈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