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研中心最新报告:投资膨胀制度因素并未消除

 

虽然去年采取严厉的行政性调控手段强行抑制了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但是导致投资膨胀的机制和制度因素并未消除。今年一旦放松行政手段,投资有可能强力反弹,进而重新引发经济过热,带来新的问题。

  上述结论出自于《2004年中国市场形势分析及2005年预测报告》。该报告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中国市场形势动态分析课题组专家撰写。报告分为一个总报告和六个分报告,对2004年全年的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的动态变动趋势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对2005年的市场形势做出预测。

  导致固定资产投资膨胀的深层原因并未解决。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在概括介绍这份报告的主要观点时表示,此轮宏观调控虽取得明显成效,但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仍存在三大突出问题:第一是投资增速仍然偏高。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8%,总体水平仍然偏高。第二是投资结构虽有所改善,但第二产业投资增长仍高达383%。一些重点调控行业的投资增幅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比如房地产投资增幅为283%)。第三个问题更为严重,即2004年虽然采取严厉的行政性调控手段强行抑制了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但是,导致投资膨胀的机制和制度因素并未消除。一旦放松行政手段,投资有可能强力反弹,进而重新引发经济过热,带来新的问题。

  任兴洲进一步指出,一些重点行业因调控引起的大起大落也使银行信贷的系统风险增大。在她看来,尽管2004年货币供应和信贷方面基本上实现了年初的控制目标,利率调整和公开市场操作也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从调控结果看,对信贷,特别是对短期信贷的过度控制使许多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应收帐款增加。同时,一些行业的过热增长,地方政府主导下的投资增幅过快,基本都是靠银行信贷支撑的。因此,信贷一松就热一控就死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另外,现有大量资金在银行外循环,也对金融安全性带来了影响。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通过金融体制改革逐步解决。

  此外,存在的问题还有: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影响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的深层原因亟待解决;房地产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突显体制性矛盾。

  在深入分析经济运行中仍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的同时,报告还对今年的经济运行状况作出了五大展望。

  一是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预计全年GDP增幅将在85%左右。其中,投资的全年增幅大体在20%左右;出口需求增幅会明显低于去年,但仍会在15%20%左右;消费需求将稳定增长,扣除价格因素全年增幅将在10%左右。

  二是农业生产继续受到重视,粮食供求会趋于平衡,价格相对稳定。

  三是CPI全年涨幅约为3%左右,属温和的上涨,不会形成全面的通货膨胀。

  四是煤电油供求会有较大程度缓解,运输瓶颈制约仍将持续。

  五是房地产投资增幅会有所回落,但价格仍将继续上涨,不过涨幅将缩小。

证券日报/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