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力度加大券商退出机制确立 券商总数将减少

 

本报记者 文风 尽管大熊市已持续了4年之久,但是,券商的数量却在这一阶段得到稳步的增长。除了少数几家证券公司被强行退出外,即使是在市场的低迷阶段,证券公司基本上也是只进不退。统计数据表明,从2001年到2003年,证券公司家数分别是94家、102家、125家。截至2004630日证券公司数量为130家。年均增长10%左右。市场在不断下跌,券商数量在不断增长,这样的现象恐怕再也难以为继。随着资本市场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和券商退出机制的确立,今年券商总数将减少。业内分析人士认为,2005年券商数量将至少减少一成。

  120日,包括德恒在内的8家高风险券商被证监会正式立案稽查。被立案调查的德恒、中富、恒信、闽发、南方、云南、汉唐、辽宁等上述8家证券公司因严重违法违规、风险巨大,已在2004年先后被托管经营、行政接管或被停止证券业务资格。有关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还会有更多的问题券商浮出水面,甚至被行政枪毙

  由于没有一套完整的、符合市场化要求的券商退出机制,因此对于券商的关闭基本上是采取行政手段,这使得市场中形成了国家信用是券商经营底线的错误预期。从2002年起,央行先后向鞍山证券、新华证券、南方证券发放了15亿元、145亿元及80亿元的再贷款。央行行长周小川指出,大量的政府兜底行为,削弱了市场和社会的作用,造成了市场约束的缺失。

  市道低迷,券商只增不减的奥妙何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巴曙松认为,我国券商绝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或地方政府发起成立,与上市公司相似,券商以国有产权为主,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国有券商的大量出现是前期证券业具有垄断租金而寻租的结果,并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最高目标。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方面,进入政策放开而退出渠道不畅,证券业过度拥挤;同时各地重复建设严重,大小券商星罗棋布,没有达到起码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在竞争中失利的券商不愿被兼并收购或破产清算,不能及时止损退出市场,导致恶性竞争现象严重,券商争抢投行项目、在同一地区重复设立营业部都显示了这一点,使证券业不能维持必要的利润率。

  近年来,随着问题券商接连浮出水面,市场对建立券商市场化退出机制的紧迫性和积极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 按照业内的标准,一套完整的、符合市场化要求的券商退出机制,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适用于金融企业的有关破产方面的法律法规、具有中国特色的投资者保护机制、类似于投资者保护基金的组织模式和赔付机制等。而在具体实施当中,监管层也应该给予政策倾斜,在实施分类监管时,通过建立一整套的监管指标体系如净资本监管指标等,给予那些资产质量良好、内控制度规范的券商在业务创新方面的优先资格。

  券商数量减少给市场发出了两个信号:一是券商退出机制的建立,有利于鼓励券商优胜劣汰,优化券商的资源配置和运作效率,及时化解券商不良资产风险和其它风险隐患,降低证券业的系统风险;二是券商通过市场化的并购重组,优化券商的成长模式,有利于券商做大做强,进而提升我国证券业的整体竞争力。

证券日报/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