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深圳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05年CEO峰会上,来自花旗集团、中金公司、野村证券、里昂证券、摩根大通的人士共同探讨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景以及影响中国经济走势的因素。他们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国与世界上其他经济体之间经济融合程度更加深化,美、日等国的经济发展将会对中国经济走势产生影响。
美国消费市场潜力有待观察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中国研究部主管龚方雄认为,明年美国经济会出现高油价和高利率并存的局面,在这种双重压力下美国消费者信心能否继续保持增长值得怀疑。因此,美国家庭是否保持旺盛的继续购买中国产品的实力有待观察。这对出口型为主导的中国经济将产生影响。
摩根大通预测明年美国会继续加息,基准利率将从目前的4.5%上升至5%,而油价短期内调低虽然也有可能,但从长期看,油价持继上升是必然趋势。他分析说,油价上升周期一般保持在18年左右,而目前油价仅上升了5、6年而已,油价将继续上升是必然趋势。如果美国经济因此放缓则会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因为中国经济增长存在严重的出口依赖,尤其是对美国和欧洲的出口依赖。
与摩根大通持不同意见的是,里昂证券的董事总经理克里斯托弗·伍德认为,石油价格将会下降,下季度油价将会降至40美元每桶。同时,因为石油价格下降,美国对通货膨胀的担心也会减轻,加息可能性变小,其他关键商品的价格上升势头也将有所遏制。中美贸易顺差去年为810亿美元,如果美国消费者信心由此上升,中国经济无疑将会从中受益。
日本经济复苏可能扩大对华投资
日本经济正进入第二个增长的"黄金时期",这对使大量资金到中国投资成为可能。
野村证券株式会社中国区主席吉泽德安认为,日本股市去年出现高达29%大幅反弹,而同期标普500指数仅上升了2%, 恒生指数上升了3%,欧洲300指数上升了17%。日本股市大幅反弹的背后是日本经济出现了结构性的变革,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日本银行财务状况出现了较大改观,不良贷款比率从2002年的8.4%降至目前的3%左右,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日本经济的复苏减慢了新增不良贷款的增加速度。二是日本的过度负债、生产能力过剩状况有所改观。日本企业通过改变终生雇佣制、减员增效等措施使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去年日本公司的经济效益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以后还将继续保持增长。三是日本的私人消费增加和企业的投资已形成了良性互动,日本经济正通过内需而非出口驱动经济增长。
中国亟需提高国内消费能力
专家们在充分肯定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把目光投向影响其更长远健康的发展需要关注的结构性问题。
摩根大通的龚方雄表示,影响中国经济的风险因素除了全球经济的波动外,还存在政策风险和银行风险。他认为,中国经济的低通胀其实是假象,运力、资源、电力紧张这些都是资源价格扭曲下通胀的隐形表现。
龚方雄解释说,中国经济是上游存在通胀而下游存在通缩的问题,如果加息则会抑制下游的消费市场,但并不能解决上游由于进口带来的成本高企的问题。同时,他认为银行风险也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中国银行风险因为市场化、商业化的改革已经使该风险有所下降。
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当一国投资比率大于GDP的40%时,经济体将需要艰难的调整。韩国在1987年时,日本在更早时期都经历这样的阶段,后来韩国遭遇了金融危机,日本经历了长时期的衰退。中国经济需要采取更多的财政政策支持公共卫生、环保、社会保障,以形成国内有消费能力的投资。
花旗集团的黄益平也表示,中国经济在短期内会高速发展,但向前看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首先过度投资问题和对外出口依赖问题会影响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很难想象以后每年GDP都依靠40%左右的投资去拉动,另外,过度依赖对外出口的话,可能会产生贸易摩擦、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压力。只有解决结构性问题从而扩大内需,才能使中国经济更平稳地发展。